今年48岁的刘发江是王城镇端公村人,30年前毕业于襄阳机电工程学校,凭借着自己突出的专业技术,先后在深圳、苏州等地闯荡。先后当过工人、干过主管、机电工程师,成功创办苏州留欣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
“打好乡情牌,引得‘雁’归来!”每年春秋季王城镇委、镇政府邀请回乡参加的招募会、肯谈会,引起了刘发江内心强烈的共鸣。经过实地考察走访和反复思考,他毅然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一边经营苏州公司,一边回乡发展香菇产业。
刘发江的“奇发异想”如同“五雷轰顶”,遭到来自多方的强烈反对。亲戚朋友都劝他,“香菇种植风险大,你又不懂技术,真是异想天开,到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就连爱人也责怪他:“当家的,你在苏州干的好好的,却偏偏回去种什么香菇,真是吃饱了撑的!”
刘发江却坚持认为,“多数种植户由于年龄老化,思想僵化,发展步子缓慢,经济效益不高,很难起到引领带动作用。没有种植技术,我可以去学习。再说,我现在还年轻,就应该尽力回报家乡,家乡才是我放开手脚大干的主战场!”
“开弓没有回头箭。”2019年冬,刘发江多方筹资300多万元,走上了香菇种植之路。首先注册成立了枣阳市留欣种植专业合作社,自任理事长。并流转土地18亩,经过2个月时间日夜奋战,一个面积达4200平米、拥有13个大棚的香菇生产基地在2020年1月正式建成。
为了突破技术瓶颈,刘发江就前往河南西峡、随州三里岗、襄阳南漳拜师学艺。还邀请香菇师傅现场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勤学苦练,用心钻研,终于学到了“真经”。从原材料的配制到菌苗的点种,从刺空增氧到上架培养,从温湿调节到消毒杀菌的把控,从实时采摘到市场的销售都全部掌握。
大棚建成后,他还引入数字化、智能化设备,配置自动化装袋机、高温灭菌炉,还配置烘干、自动喷淋等设备。他还结合所学专长,在大棚里也安装了4G远程控制系统,运用数字技术进行远程管理,实现了规模化生产、规范化管理、机械化操作、数字化运营。去冬今春,菌包规模已由30万筒发展到50万筒,实现产值近400万元。
为了尽快赢得市场,刘发江还优选“808、130”等市场上备受青睐的5个品种,生产周期每年从10月份开始,到次年5月份结束,不间断循环生产8个月,全年三分之二的时间都能生产新鲜香菇。他采取“线上+线下”销售模式,每天采摘的鲜活香菇,一运出大棚,就被客商抢购一空。同时,对于不能及时售卖的香菇,采取烘干、晾晒等办法,作为逢年过节必备的“干货”,俏销武汉、重庆、随州、荆门等地各大超市,深受用户喜爱。
刘发江抓住国家综改试点试验项目建设契机,争取上级投资667万元,除对原香菇基地进行全面改造升级外,还新征面积22亩,建设数字大棚、分拣中心及烘干、冷藏等附属设施,使香菇基地面积扩达到40亩,大棚数量增加到28个,菌包数量增加到80万筒。同时,还引入数字化技术参与全程管理,建成了当地最大的香菇示范基地。
随着香菇基地的扩能提速,枣阳市留欣种植专业合作社今年预计生产香菇200万斤,实现产值1000万元,为村集体上交利润超过2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00人,人均增收1.5万元以上,引领带动160家农户共同发展香菇生产,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通讯员:齐平春 张冬冬 赵世国
编辑:喜荣
责编:杜军
审核:谢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