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听更多精彩内容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局长张方柱
主持人: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枣阳人民广播电台的“党风政风热线”节目!今天参与我们节目的嘉宾是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方柱同志,他将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张局长,您好,欢迎您参与我们的节目!
张方柱:主持人好!各位听众朋友好!很高兴参加这次党风政风热线直播节目,与各位朋友直接交流和沟通。在此,我代表市人社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市人社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
主持人:谢谢张局长!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人社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民生投入,深化民生领域改革,全市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更多更好地共享发展成果,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您能否向我们听众朋友们介绍下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市人社事业取得的历史成就?
张方柱:好的。人社工作全部涉及到人,大部分涉及民生,特别是就业和社会保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是紧密相连。改革开放40年来,全市人社系统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改革新要求、人民新期盼,坚持以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为主线,服从和服务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基层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均等化,推动实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各项人社事业迈上新台阶,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不断探索适合市情的就业体制,城乡就业局势保持稳定
就业是民生之本。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就业工作历经了“统包统配”管理制度到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的重大变革,劳动者自主择业、单位自主用人、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格局已经形成,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显著提高,全市就业局势整体保持稳定。主要体现在:
一是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总量实现跨越式增长,特别是就业促进法实施的十年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822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从2008年的4.4%逐步下降至2017年末的2.74 %;就业困难人员数量明显减少,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3.07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79万人,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销零,基本无长期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稳步提高,总体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农业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截止2017年底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13.5万人次,农民工已成为我市制造业、建筑业、商贸服务业的主要力量。
二是就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成为新增就业的主要增长点,仅2013-2017年五年间,第一、二、三产业吸纳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分别为6510人、21980人、22640人;就近就地就业趋势明显,随着我市经济发展的提质增效,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外出人员持续回流,更多农村劳动力选择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新业态催生大量就业岗位,随着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共享经济迅速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组成的新经济蓬勃兴起,成为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新动能,催生了大量新岗位、新职业,劳动者就业有了更多选择。我市自2012年首次引入电商培训,六年来共培训电商3238人,带动了16190人就业。
三是就业质量稳步提高。就业公平得到保障,取消了城乡户籍及其限制带来的公共就业服务差别,打破了行业壁垒,劳动者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逐步得到消除;工资水平大幅提升,2008年至2017年,我市最低工资标准经过7次调整,从450元至1380元,年均增长12%。全市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由2008年的1410元增长到2017年的4120元,年均增长超过10%。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增长,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有了明显增加。2017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986元,增长8.8%,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287元,比上年增加2611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50元,比上年增加1363元,均超过经济增长速度。
四是就业机制基本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秩序逐步规范,形成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人力资源市场运行机制逐步健全,自主用人和自主就业的权利得到充分保护,市场导向就业和配置劳动力的决定性作用基本形成;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截止2017年,全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达到6家,从业人员超过110人,每年为近350家用人单位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为超过90家用人单位提供人力资源派遣服务。
二、不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我市的社会保险起步于1987年5月,40年来,我市坚持落实“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经过改革与探索,积极调整完善社会保险政策,不断扩大覆盖范围,稳步提高待遇水平,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为主要内容,体现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社会救济与自我保障相结合原则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系上一条保障基本生活的“保险带”,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助、伤有所治、育有所补”。主要体现在:
一是制度建设实现全覆盖。我市积极推动社会保障事业的全面发展,形成了保障水平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基本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制度都建立起来,全民社保体系建设基本实现了从“制度全覆盖”到“人口全覆盖”。全市所有居民不分城乡、不分地域、不分性别、不分工作与否、不分从事何种工作,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各种“制度组合”中对号入座,社会保障遍及城乡。2012年7月,我市启动实施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彻底解决了我市上百万城乡居民老有所养的根本问题,让全市广大农民感受到了温暖,每月按时领取养老金,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2014年10月,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突破了制度瓶颈,打破了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的身份界限,实现了制度并轨,缓解了“待遇差”,促进了社会公平与和谐。同时,社会保障相关制度不断推进,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实行了襄阳市级统筹,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面实施,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以个人身份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放开,建筑施工企业参加工伤保险全面实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全面落实。2018年8月起,全市行政机关、参公管理单位和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参加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办法也将全面实施。
二是社保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社会保险制度已从城镇扩大到乡村,从国有企业扩大到各类企业,从就业群体扩大到非就业或就业不稳定的各类群体,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不断地扩大。截止2017年底,全市参加五项社会保险的城镇职工达到1201449人次,参保人数由1987年的10256人人扩增到120万人,综合参保率达到99%,其中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95837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36803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45653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903645人、失业保险22820人、工伤保险54901人、生育保险42301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达到526081人,参保续保率达到98%以上。
三是社保基金规模不断扩大。40年来,我市不断加大社会保险扩大覆盖面政策宣传力度,采取多种方式抓扩面征缴,做到“应保尽保,应核尽核,应收尽收”,社保收入逐年增长,基金抗风险能力增强。截止2017年底,我市社保基金累计结余达到13.52亿元。社保基金规模日益扩大,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有力保障了全市参保人员社会保障待遇的落实,解除了百姓后顾之忧,维护了社会稳定。
四是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改革开放40年来,全市各类参保对象社保待遇水平稳步提高,百姓幸福指数大幅提升。企业退休人员待遇大幅提高,国家建立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企业退休职工实现“十四年”增,全市企业离退休职工养老金从1995年的月人均190元提高到2018年月人均1962元,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大幅改善;医疗保险待遇稳步提升,城镇职工医保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从60%提高到83%,最高支付限额从17.5万元提高到55万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从50%提高到76%,最高支付限额从6万提高到40万元,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了参保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缓解了“看病贵”问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普遍提高,全市16.11万名60岁以上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从最初的每人每月55元,2018年1月1日起再次提高到每人每月103元;失业保险待遇逐年增加,失业保险待遇由2008年的每月315元提高到2018年的每月1173元。
三、不断推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我市始终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大力培养和引进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主要体现在:
一是人才队伍整体实力增强。各类人才总量持续增长,素质不断提高,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截止目前,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达到6.19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6万人,技能人才3.04万人,非公有制企业和其它各类社会组织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约1.1万人。获得襄阳市级及以上荣誉者111人,具有襄阳市级及以上研究成果者31人,享受市级以上政府津贴人员10人,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是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不断优化。将人才队伍发展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全面实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人才建设各项政策,进一步建立健全培养、引进、选拔、评价、激励、保障等机制,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
三是招才引智成效明显。出台《枣阳市人才引进和激励办法(试行)》,大力开展招才引智工作,为我市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和紧缺人才,仅2013年—2017年,共引进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达到90余人。
四、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人事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健全
人事制度改革最大的变化是改变了大一统的人事管理体制,形成了分类管理的基本格局。同时,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根据各自的不同特点深入开展人事制度改革。主要体现在:
一是逐步建立公务员管理制度。公务员管理政策法规全面实施,大力推进公务员能力席位建设,“确责、履职、问责”的岗位责任体系初步建立,加大公务员履职问责力度,公务员录用、考核、奖励、处分以及申诉、培训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公务员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科学化水平稳步提升。
二是全面推行事业单位聘用制度。事业单位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坚持事业单位“凡进必考”,逐步建立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新机制,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工作及制度全面入轨。目前,全市开展岗位设置事业单位254个,220家事业单位办理了岗位聘用手续。
三是军转干部安置制度不断完善。经过不断探索、改革和完善,军转干部安置方式从单一的计划分配转变到实行计划分配与自主择业相结合,再到积分选岗、人岗相适的安置办法,安置任务全面完成,安置质量进一步提升。
四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全市公务员津补贴规范工作顺利完成,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卫生两类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全面实施,并全部兑现到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全面提高,工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基层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制度和乡镇公务员补贴制度全面启动实施。企业工资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调制度和工资支付保障机制更加健全,最低工资标准、企业工资指导线、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的调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来源:枣阳人民广播电台)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