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异常严峻的疫情形势,南城防控一线挺立着一批“娘子军”,用她们单薄而坚强的身躯站在最前沿、守在最基层,她们是党员是干部更是“战士”,她们用实际行动铸就了一道平安长城。
甘当指挥部里的“细心人”
“作为一名医生,我虽然不能到疫情防控最前沿去投身救死扶伤的战斗,但是在防控指挥部里同样要把工作做细致!”从1月22日接到通知到南城防控指挥部报到以来,刘祝慧没有休息过一天,7:30到岗直到23:00后离开成了她每天工作的常态。
刘祝慧没来得及和远道返乡的丈夫厮守团聚,却将照顾好两个孩子的担子一把甩给了丈夫,没来得及从南城卫生院繁忙的岗位上得以小憩,就一头扎入南城防控指挥部四十多天的紧张忙碌。她是指挥部的“传声筒”:接通知、发通报、办移交事无巨细且井井有条;她是疫情战报的“数据库”:确诊数、疑似数、集中隔离数、居家隔离数、床位数各种数据了然于心清清楚楚;她是医学术语的“活词典”:宣传、讲解、汇报通俗易懂明明白白。
每当丈夫打电话问“累不累”时,她总是故作坚强的说“有你在家里做后盾,再累也安心。”每当领导提醒她“要注意休息”时,她总是说“跟在一线与病魔战斗的同行相比,我做的还远远不够!”
刘祝慧不累是假的,不喊累是真的,因为把自己手头上的工作做到“零失误”是她追求的目标。
勇当隔离点上的“贴心人”
“妹妹啊,我这天天在这里隔离,心里堵得慌啊,你说这要真的传上了,可咋办呢?”
这是南城光武路某疑似病例密接者集中隔离点值守负责人、南城水管站站长郭德毅每天都要解答的问题。这个隔离点的疑似病例大多来自农村片区,由原来在家的满不在乎到集中隔离的恐慌、烦躁、甚至打骂,郭德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知道现在最需要自己认真做好的就是安抚和疏导。
年近六十的马某某,被村里送到集中隔离点后,拒绝吃东西、拒绝量体温、拒绝戴口罩,摔东西、甩脸色、甩袖子,口口声声一句话“我要回去!我不听你们摆弄!让我回去死自己屋里!”,闹腾的整个隔离点烦不胜烦,工作人员头疼不已。郭德毅多次联系马某某所在的村组,详细了解情况,弄清了她不安心隔离的原因后,安抚到:“大姐,我已经安排村里出面协商,叫邻居老黄每天按时帮你喂好鸡子、猪子、狗子和鹅,你安心在这隔离。”马某某半信半疑的接听了邻居的电话,得知饲料之类的已经安排妥帖,高兴的说:“妹妹,这我就放心了,我不闹了,我听你的!”
七十多岁的老张头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来到隔离点后,被大家戏谑的称“捡来一个张老爹”。郭德毅默默地帮他买药、准时提醒他吃药,特别是在他血压升高的几个夜里,郭德毅守了三个整晚。老张逢人都说自己“有福气、捡了个姑娘”。
后来,郭德毅病了,领导劝她回家休息一段时间,她只是电话通知丈夫送来了药。丈夫问她“傻不傻”“怕不怕”,她说:“天天跟隔离者打交道,说不怕是假的。但是我是个党员,我如果这个时候退缩了,这个点上的群众还能相信谁?所以,我必须站在这里,带领大家一起挺过去!”
就这样,郭德毅一挺就是十几天。她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用实际行动在隔离点传递着“莫害怕,我们有党和政府!”“莫着急,我陪着大家一起隔离!”
愿当孤寡老人的“暖心人”
贺金荣,南城李家庄村妇联主任,51岁的她在南城中心福利院第二分院陪着10名孤寡老人度过了疫情防控时期的30多个日日夜夜。
“封闭管理了,自己家里的老人有人陪,那10个老人关在院子里怎么办?”贺金荣没有细想,交代好家里的事情,抱起被子就住进了福利院。大门锁好,她对老人们讲:“莫担心,有我在就不会让你们受罪!”
除了做好每天两次的体温检测上报,贺金荣就成了老人们面前的“孝顺女”:一天三顿饭,她总是做出热乎软和可口的饭食端到跟前,老人吃什么她就做什么;衣服破了、扣子掉了,她拿出针线缝起来;衣服脏了、头发油了,她卷起袖子洗起来;天气阴了、温度降了,她让丈夫把家里的取暖器送过来给老人烤……七十多岁的刘妈妈情绪一直不稳定,经常半夜哭闹,贺金荣不厌其烦的陪伴着,拉着手安慰她“只要有我在,啥都不用怕。”半身不遂的李爹爹夜里拉肚子,贺金荣二话不说给他擦洗干净,换上干净的衣服被褥后,连夜搓洗干净。
贺金荣不仅用行动温暖着老人的心,“爹爹妈妈”亲切的喊声也熨贴着老人们的耳朵,大家都高兴地喊她“荣娃子”!每当有检查组在福利院大门口查看时,老人们都争先恐后的说:“有荣娃子跟我们在一起,放心得很!”
(编辑:张家辉 审核:韩小兵)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