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什么样的“双11”?

11月11日还没到,关于“‘双11’定金”“‘双11’无法入睡”“被‘双11’规则逼疯”等关键词就冲上了微博热搜。相比往年,今年的“双11”开始得早,活动时间拉长。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双11”对促进消费的作用被赋予了更多期待。对于今年的“双11”,一些读者来信讲述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您有哪些想法和期待?“双11”对中国经济升级发展来说意味着什么?

10月28日,中国邮政安徽省肥东县农村电商物流配送中心,员工正在打包发货。许庆勇摄 (中经视觉)

让真诚简便成风尚

近几年的“双11”网购节,一些电商平台促销优惠规则设计得十分复杂,甚至存在促销优惠不实等情况,消费者投诉较为集中。

商业推广需要技巧,通过一定的娱乐、游戏方式,提升消费者参与度,增强平台黏性,本无不可,但应秉承真诚的原则,不能仅仅是噱头。促销优惠规则如果设计复杂,就会加大消费者准确把握规则的难度,使消费者能享受到的优惠低于平台宣传,甚至会在某种程度上产生误导效应,愚弄消费者,更有违商业诚信原则。

具体到“双11”来说,其本身是顺应电商发展的产物,设立初衷主要在于平台与商家推广。随着电商迅猛发展,网购日益融入人们的生活,“双11”网购节的意义早已超越了简单低价促销和带动网购交易量的范畴。在电商市场日益成熟的情况下,电商更应重视“双11”对消费者尤其是对老顾客的回馈与让利,即便优惠不大,也要摒弃急功近利的短视观念与做法,使相关优惠操作简单易兑现。

针对消费者对往年“双11”复杂规则的吐槽,一些电商平台已表示,今年“双11”要让购物更简单,优惠更直接。这无疑是积极的态度。但是,说得好不如做得好。一方面,平台需要做好营销策划的筛选、评估与优化,真正提升消费者的优惠获得感,进一步改善消费体验;另一方面,市场监管也应及时跟进,加强对平台商家促销行为的管理,引导诚信营销、公平竞争、守法经营。“双11”大幕缓缓拉开,消费者究竟能否感受到平台的真诚,人们将拭目以待。(作者房清江,单位:湖北省嘉鱼县政协)

11月1日,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天马电商产业园,工人正在按照订单查询货物准备发货。当日,随着2020年度“双11”大战正式启幕,首轮发货高峰来临,江苏连云港市各大电商和物流快递企业全力以赴,按照订单加紧分拣、包装、发货,确保消费者第一时间收到包裹。视觉中国

验证消费复苏的成色

多家电商平台近日宣布,今年“双11”活动将提前开始并延长售卖期,将消费活动时间拉长,为商家创造更长的销售时间窗口。

延长售卖期,显然可以照顾此前受疫情影响的商家,让他们抓住消费节点,根据销售情况变化适时调整策略。同时,相关举措也可以更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不必熬夜去秒杀商品。今年,除了时间节点与呈现形式有变化,有些商家还将一些“不动产”搬到网上售卖。据悉,今年9月份成立的“天猫好房”将首次加入“双11”,让今年的“双11”有了更多的期待。

今年的“双11”承担了非同一般的使命。在疫情影响下,诸多行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当下,各个领域都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前三季度经济走出了一条由负转正的上扬曲线。电商平台一头连着入驻商家,另一头连着生产者、消费者。今年的“双11”既可以见证消费复苏的成色,更应该起到拉动消费需求的功效。功能越来越强大的网络“购物车”已成为消费的重要载体,能否“把时间抢回来,把损失补回来”,“双11”电商促销季的作用日渐凸显。

我国正努力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无论是国内大循环,还是国内国际双循环,今年的“双11”都担当着相应责任。截至目前,很多电商平台已成为“买全球、卖全球”的平台,今年“双11”期间完全可以在“双循环”上大有作为,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增添动力。(作者王旭东,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石门路)

保护消费者“差评权”

今年“双11”是新冠肺炎疫情之后的第一个“双11”,出现报复性消费的可能性很大。有买卖,就会有评价。由于每一位消费者的主观感受不同,对商品和服务作出的评价会有所差别。同时,有些商品或服务本身可能存在某些问题,对于质量低劣商品和服务不到位的地方,消费者有负面评价的权利。只要是消费者作出的评价符合客观事实,都应予以尊重。这既是依法实现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关键一环,也是维护良好市场秩序的应有之义。

保护消费者“差评权”,电商平台要负起责任。对入驻商家提供的资料和信息要严格把关,落实网络和电话实名制,严格执行商家信用评价机制。同时,采取技术手段在商家和消费者之间设置一道屏障,让商家看不到消费者真实信息,或对评价匿名化处理。此外,还可运用大数据追溯打击报复消费者的商家,并将其列入黑名单,情节严重的限制其进入网购平台。

在保护消费者“差评权”的同时,消费者也要善于维权。应当注意保存证据,收到骚扰、恐吓电话或短信时,要注意保存通话、信息记录,以及可以查证的信息来源。这样就可凭证据向卖家所在网络交易服务平台投诉,情节严重的向法院提起诉讼。

保护消费者“差评权”,并不意味着无原则保护。对于“职业差评师”、以“差评”索要钱财以及竞争对手发起的“恶意差评”等行为,要仔细鉴别,依法打击。通过挤干差评中的“水分”,实现消费者行使“差评权”与商家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之间的良性互动。(作者秦炳武,单位:河北省邢台市政府办公室)

让快递服务又快又好

“双11”是全民狂欢购物的节日,狂热的购物,暴涨的快件,也导致了快递送达慢,服务“不走心”等现象的发生。如何提升服务质量,让快递“跑得快”和“跑得好”?

首先,物流企业要更多运用智能物流设备,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统筹全网、智能路由、提前备货等。在物流揽货、中转过程中,快递企业更要通过自动化仓库、自动化分拣机、拣选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快速存取、分拣、搬运货物,最大程度提升物流转运速度。在物流末端,快递企业要提前做好布局及联系工作,运用人工智能、无人配送等技术手段,更快速更安全地送达快递。

其次,各企业、行业间要加强合作,以便快速、绿色、安全地运输快递。面对巨大的订单压力,物流公司难免应接不暇,如何有效提升运输效率,节约运输成本,需要电商、物流、运输企业间更多合作。比如,邮政、顺丰与铁路部门合作,利用高铁网优势和高铁“当日达”“次日达”等服务更快地运输快递件,不仅实现了绿色运输,还节省了运输成本,能更好服务社会。

此外,快递服务“好不好”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每年“双11”或多或少都存在服务质量不高、“最后一公里”难以解决等情况。虽然这种状况逐年好转,但现实中仍存在野蛮投递、快递员未经协商将包裹往智能柜或快递点“一扔了之”等现象,不仅容易损坏包裹,还会产生不必要的费用,甚至发生快件丢失、损毁赔偿难等问题。因此,必须全方位提升快递服务质量,才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购物体验。(作者彭亮,地址:江苏省徐州市环城路202号)

快评

让消费者享有“关闭算法”选择权

□ 祝 伟

一年一度的“双11”,今年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10月下旬起,各大电商平台便陆续启动预售,抢占市场先机。与过去几年相比,红包、返现、购物津贴等促销手段已经不再新鲜。在大数据、机器算法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支撑下,层层消费套路防不胜防,“无法取消的骚扰”“无法领取的红包”,让不少消费者感慨智商“掉线”,被算法“算计”。

如今,一些头部电商平台凭借强大的算法、先进的数据抓取技术,能够精准分析并解读消费者行为习惯与消费偏好。这些算法推荐的最终目标——就是让访问电商平台的消费者在进入平台页面,但还没有发生点击行为时,系统就能自动推荐相应商品,提升下单转化率。

毫无疑问,算法推荐确实能满足人们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智能技术手段可以快速完成用户与商品之间的精确匹配,大大降低获取信息成本,为生活带来便利。然而,技术红利的背后,一些滥用个人信息授权与隐私数据共享的商家也在“算计”消费者腰包,甚至破坏消费体验。

比如,一些交通出行、在线票务、网络购物等电商平台屡屡被曝出可能存在大数据“杀熟”行为,购买同样的产品或服务,老客户反而要比新客户花钱更多。又比如,只要有一次网购记录,消费者就会被算法抓取,源源不断收到商家推送的产品促销短信,而退订短信又被设置重重阻碍。这种打着服务旗号“死缠烂打”的所谓算法推荐,让消费者不胜其扰。

凡此种种,都是电商平台“店大欺客”的表现。在眼花缭乱的促销规则中,消费者被大数据算法给“算计”了,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正当合法权益也受到侵害。这不仅会侵害消费者权益,也会降低用户忠诚度,伤及电商平台长远发展根基。从长远来看,可以说,一次“算计”付出的代价,比获得的收益高得多。

面对算法带来的乱象,监管部门切不可坐视不管,任由不法商家随意突破网购交易秩序与规则底线,而是要与时俱进,创新监管方式与手段。对于拥有强大算法与技术支撑的电商平台来说,则要强化行业自律,在积极拥抱新技术、提升行业效率的同时,切忌借技术深奥之名“算计”消费者。更为重要的是,要赋予消费者“关闭算法”的选择权,电商平台不妨设置“关闭算法推荐”选项,让消费者能够轻松消费、放心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