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多地在冷链环境中检出新冠病毒阳性,发现“物传人”情况。专家表示,进入冬季后,很多货物运输在低温环境下也产生了类似于冷链运输的传播环节。一些国外高风险地区空运的快递包裹、信函等外包装如果携带新冠病毒很难发现,大面积消杀也难实施。
如果有来自海外的货物被新冠病毒污染了,它们传染给人的概率大吗?怎样减少被感染的风险?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此前接受采访表示,新的研究发现,原本以为只有冷链运输环节作为新冠病毒载体,实际上进入冬季以后,很多货物运输在低温环境下也产生了类似于冷链运输的传播环节。所以,除了冷链以外,其他涉及到国外的货物也应该加强检测。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日前表示,外防输入,防人也应防物。由于国外无症状感染者数量激增,除了进口海鲜食品之外,一些国外高风险地区空运的快递包裹、信函等外包装如果携带新冠病毒很难发现,大面积消杀也难实施。
境外物品会不会造成传播取决于两个因素
吴尊友表示,冬天的低温环境类似于冷链运输的环境,被新冠病毒污染的物品会不会造成传播取决于两个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污染量的多少,污染严重传播概率高,污染不严重传播概率小。
第二个因素是人员接触的频率,接触频率高、多次反复接触感染概率就高,如果是偶尔接触一次,概率就小。
收到“海淘”包裹后用酒精擦拭 处理后要洗手
吴尊友表示,“海淘”确实有收到被病毒污染包裹的风险。如果要减少风险,可以在收到包裹以后,用含酒精的湿布湿纸擦拭外包装,处理完包裹以后要洗手,不能直接用接触包裹的手去做抠鼻子、揉眼睛等动作。
张伯礼呼吁,公众对来自国外高风险地区的快递包裹信函也要做到全面消杀,查收快递时戴好口罩、手套,若是不急需,也可以打开放置在阳台通风地方过几天再处理,防患于未然。
传递境外包裹的快递员需定期做核酸检测
吴尊友认为,对于传递境外包裹的快递员来说,他们会多次长期反复接触境外包裹,是高风险感染人群。
吴尊友建议,在作业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戴口罩,注意手卫生,在手没有清洁以前,不要触摸脸、鼻子、眼睛这些部位,下班以后一定先洗手,同时要定期做核酸检测,所谓的定期应不少于一周一次检测。
进口冷链食品物流疫情防控技术指南出台
近日,交通运输部印发两份工作指南,对港口和冷链食品运输的防疫工作进一步规范。指南要求,在冷链物流过程中,不能使货物直接接触地面,司机及随行人员应当避免与门卫值班员、工作人员有不必要的接触。港口工作人员尽量避免与船员发生直接接触,进口冷藏集装箱拆箱作业中,人员应相对固定,至少每周开展一次核酸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