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是光荣和奉献的代名词
军嫂是付出和坚守的同义词
军人是世界“岁月静好”的负重前行者
军嫂是家庭“幸福和谐”的默默创建者
谁是枣阳市2020年度“最美军嫂”?
段海燕等10位军嫂
将用感人事迹告诉大家其中的答案
☆段海燕☆
段海燕是吴店镇滚河村委员会委员,妇联主席兼网格员。丈夫廖修强是山西省武警机动总队一名现役军人。
嫁给军人就意味着奉献和付出。婚后四五天,新婚丈夫就接到部队电话让马上归队,从此聚少离多成为了家常便饭。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段海燕作为一名年轻干部和党员积极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去,每天上报全村村民体温情况,对本村外来人口情况进行排查,并登记造册,重点对返乡打工者实时进行体温检测,做到有事报情况,无事报平安。为了全村的疫情防控工作,不管白天值班还是晚上开会,只能让只有五岁在家,然而两个孩子却说:妈妈,我们是小军娃,我们要勇敢,妈妈出去抗击疫情要注意安全,不要担心我们,我们不出门,在家乖乖等妈妈回来”。
段海燕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好军嫂的职责与荣光。
☆钱基立☆
钱基立,现为枣阳市平林镇新集小学教师,是武警湖北总队机动支队四大队部班长孔梦军的妻子。选择军人做丈夫,就选择了与娇弱远离,与坚强同行。在丈夫为国尽忠,常年不在家的情况下,一个人担起了照顾父母小孩的家庭重担,又兢兢业业投身教育工作中,在平凡中谱写“军嫂”本色。
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觉得作为一名新入职教师,也作为一名军嫂,必须为抗疫工作尽自己的一份力。虽不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但是她积极主动的做到“双报到”,在上好网课的同时去村委会报到,没课的时候会跟随其他党员干部一起举旗宣传疫情防控知识,每天为抗疫工作尽心竭力,路口值勤,挨家挨户宣传教育,从不叫一声累,说一声苦。
作为一名光荣的军嫂,她为了让丈夫在部队安心工作,无怨无悔的支撑起整个家,时刻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军嫂的奉献与担当。
☆江晴☆
1987年出生的江晴,是新市镇彭庄村卫生室乡医。结婚9年来为了让丈夫安心守好国家这个“大家”,她一直默默付出,一头忙于工作,一头照顾家庭和孩子,始终无怨无悔。
公公、婆婆身体一直不好,母亲还患有冠心病,常年吃药打针。工作地点离家里有10几公里,不管刮风下雨严寒酷暑,江晴都要骑着摩托车去工作,工作一天后还要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做家务照顾家人。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暴雨,连车带人一起翻进了堤坝下的深沟里。幸亏被同村的村民发现,及时拨打120把江晴送到了医院救治,孩子差点流产,她腿上的伤口缝了8针,住了几天院,江晴放心不下家里,又强忍着身体的创伤和疲惫回到家里,依然坚守工作岗位。
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江晴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更是舍小家为大家,将年幼的孩子交给年迈的双亲,认真履职尽责,默默无闻的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护工作者的责任和价值。
勤劳、贤惠体现军嫂的传统美德,自立、自强展现军嫂的时代风貌。江晴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举动,有的只是作为军人妻子的理解、宽容与支持,一个新时代女性的自信、自立与自强。
☆胡晓燕☆
在湖北省枣阳市杨垱镇张官村一组,有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干部,一提起她,乡里乡亲都会竖起大拇指由衷地夸赞一句“她是个好人,也是个好儿媳,是个好军嫂。”她就是34岁的胡晓艳。
胡晓艳结婚以后,一直和公公婆婆在一起住,因为丈夫的工作特殊远在部队,胡晓艳除了忙村里的妇联工作、家务和农活之外,还要照顾两位老人的日常生活,从没跟老人红过脸,处处为公公婆婆着想,生活上总是尽量先满足老人的需求,遇上老人生病,或者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她更是忙前忙后,悉心照顾,有好吃的东西她总是先让公公婆婆先吃。
平时带孩子,干农活,家里的大小事基本都是胡晓艳一人干。那时候日子虽然忙碌,但是公公婆婆身体还算健康,孩子懂事听话,胡晓艳觉得很满足。可是好景不长,公公张喜祥在2019年一只眼睛患残疾失明,另一只也逐渐看不清东西,家庭的责任负担无形加了担子,由于公公眼睛失明,生活自理困难。公公身体变得越来越差,走路也越发吃力,不小心就会摔倒,经常摔得头破血流,或跌入沟渠。除了家里的农活,胡晓艳的生活重点都在公公身上,做饭、喂药、换洗衣服,这样的事情胡晓艳每天都要做。因为公公离不开人照顾,胡晓艳一年也回不去两次娘家,专心在家照顾公公。也因为这样细心的照料,公公虽然看不见东西,但是他住的房间和身上都很干净,身上没一点饭漬痕迹和异味,而且面色红润。
一个女人,既要照顾失明的公公和年迈的婆婆,又要忙着家里的农活,还有村里的工作,忙起来的时候难免力不从心,遇到的困难肯定也比一般人多。“在照顾公公的过程中,有遇到过困难的事吗?”面对提问,胡晓艳迟疑了一会,眼角泛着泪光,但还是笑着说:有时村里工作加班没时间照顾家人,公公穿衣服扣子上下扣错位,七上八下的自己又不晓得,回来看到后心里挺难受。还有就是他上厕所不小心弄脏了衣服自己也看不到,胡晓艳声音有些哽咽。
☆陈芬☆
陈芬是南城办事处王家湾社区的一名干部,作为军嫂,她的幸福是红色的,想到丈夫舍小家,保国家,就会感到无比自豪。从恋爱到结婚,十几年来,她用柔弱的身躯扛起了家庭的重担,用行动谱写了动人的拥军之歌,用无私的奉献诠释了最美军嫂的幸福。
2015年10月,陈芬到王家湾社区担任低保员一职,她深入基层,了解居民的需求,时刻想着为群众排忧解难,工作很快得到群众的认可,并于2016年7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以来,她一直心系群众,总想为家乡、为群众多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2018年12月,王家湾社区进行换届选举,因为在工作中认真、负责、勤劳,生活中贤惠、尊老爱幼、团结邻里,模范地遵守社会公德,为人处事公道正派、一视同仁,在居委会换届选举中,被选举为王家湾社区党委委员一职。当了村干部,陈芬更忙了。新冠肺炎期间,她一线值班抗疫,根本没有节假日。放假了,有军嫂带着孩子到部队探亲,可这对陈芬来说也成了不可能的奢侈,现在是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村里需要她!
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在陈芬的支持下,丈夫两次荣获三等功,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嘉奖。十几年来,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陈芬坦然品味着生活的酸甜苦辣,承受着家人聚少离多的思恋,无怨无悔地承担全部的家庭重担,用默默的付出表达对丈夫所从事的国防事业的支持。
☆廖鹏☆
她,是一名“白衣天使”,是市妇幼保健院的一名新生儿科的护士;她是一名消防指战员的妻子,还有一个美丽的称号“军嫂”。
作为一名儿科护士,她是优秀的。面对生病的婴幼儿们,面对家属的不理解,她用足够的耐心、超强的责任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操作技能,真正做到了让患者家属安心、领导放心。生产前一周,她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人手不够时果断冲到最前面,挺着大肚子换药铺床,全然忘了自己也是一名孕妇,虽然护理工作很辛苦,但她却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幸福的!
2020年年初,疫情肆虐,一场疫情阻击战在这个春节打响。作为军人的妻子,廖鹏毅然放弃休假,忙碌在疫情防控工作第一线,都没能回家看一眼刚刚出生的二宝。她虽然刚生产完,却闲不住,主动承担起家庭疫情防控的宣传员、辅导员、战斗员,用自己的行动带动身边的人,不给社会添麻烦。更是在产假结束第一时间返回工作岗位,继续投身医院的疫情防控工作中。
她是一个天使,用心呵护着每一名婴幼儿;她是一名军嫂,用真情维系着家庭。你保卫人民,我护佑生命。中共党员和军嫂的双重身份,让廖鹏在全力支持丈夫工作的同时把初心写在行动上、把使命落在岗位上。
☆张一弛☆
张一弛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军嫂。两年来,她无怨无悔,甘于奉献,积极支持爱人投身国防事业,展现了新时代的军嫂风采。
军嫂的名称就意味着奉献。尤其是两地分居的军嫂,既然无怨无悔地选择了这个角色,就要义无反顾地承担家庭责任。丈夫出生在一个大家庭,也是一个家风纯朴,孝道传承的家庭。家中长辈是他经常挂念的。为了解除他的后顾之忧,她在一方面关心爱人的同时,主动堂前尽孝,代爱人奉上一片孝心。尤其在儿子出生后,每天带子拜望,让他享受天伦之乐。在家一有闲暇,主动承担家务,洗衣教子。
为了不让爱人担心,从不向其诉苦,孕期独自拖着笨重身体多次往返医院检查,报喜不报忧,临近生产,爱人远在军营,不能陪伴照顾,她没有怨言,独自坚强的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孩子出生后,她一直在家带孩子,没有参加工作,家中经济状况不甚乐观,为了不给爱人过多的经济压力,她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注重节俭,吃饭穿衣从不挑剔,但对父母长辈却从不吝啬,每逢长辈生日都要购买礼物相送。家中琐事,常常让她腰酸背痛,这些苦累她一直默默忍受。
聚少离多的孤寂,持家育子的忙累。她展现出超强的毅力和耐心,没有责备和抱怨,也没有让她消沉,在用执着和爱心艰难品尝生活酸甜苦辣的同时,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开始学习,她心里明白支持丈夫的事业,需要一个上进的后盾。 2017年,她报考财会专业会计从业证。与此同时,她又报考教师资格证,硬是凭着不服输的精神,于2019年获得教师从业资格证书。
☆杨怡☆
杨怡是枣阳市职教中心学校的英语教师,丈夫是广东省军区的一名现役军人。自从成为军嫂的那天起,她就知道,要做好一名军人的妻子需要承载更多的责任和奉献,但她无怨无悔,并下定决心,努力工作,孝敬父母,抚育好孩子,解除丈夫的后顾之忧,让他安心献身国防事业,为部队建设作贡献。
作为一名教师,杨怡始终坚持一个原则:教师首先要站好讲台,不能愧对学生。这份朴实的责任心使她一直以来扎扎实实搞好常规教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乐学,学有所得,教学深受学生欢迎。她的学生这样说“我很喜欢上英语课,轻松,自在,又能学到东西。”
2020年初,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的蔓延,紧张的气氛席卷全国。杨怡的丈夫从军十几年第一次在家过年,却感染了肺炎,被诊断为疑似病例,进行隔离治疗。杨怡和孩子作为密切接触者被安排在隔离点隔离。
作为一名教师,也许没有机会冲锋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却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使命—不忘初心,教书育人。她想,只要自己还是健康的,只要自己能,就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于是杨怡带着孩子开始了在隔离点的特殊空中课堂。她不畏艰难,坚决落实“停课不停教”,绝不让疫情耽误课程。疫情期间,她排除困难,大胆尝试,积极创新,积极与英语组教师共同协作,群策群力,制定了线上学习方案;她用心为每一位学生上好每一堂课,在教书育人这一崇高职业上展现了抗击疫情的决心。
平凡而又不平凡,最是风雨见初心。她虽不能奋战前线,却用自己的力量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无声奉献着,用柔弱的双肩扛起了家庭和事业,展现了最美军嫂的时代风采。
☆詹九菊☆
詹九菊,是枣阳市熊集镇初级中学的一名教师,丈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95703部队的现役军人。结婚9年来,为了让丈夫安心守好国家这个“大家”,她一直默默付出,一边忙于工作,一边照顾家庭和孩子,始终无怨无悔地用实际行动撑起丈夫身后的蓝天。
选择了军人当伴侣,也就选择了无怨无悔,选择了理想和信念。因为军人职业工作性质的关系,丈夫总不能在身边,家里的里里外外、大事小事全都落到她一个人肩上。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她一个人默默承担了整个家庭的重担,背后不知道流了多少的汗水的泪水。
在工作中,她更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她更是舍小家为大家。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疫情,如果畏缩不前,算什么共产党员,怎么对得起人民教师的荣誉?于是,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她在值守的社区带头普及疫情防控知识,科学参加疫情防控,传播正能量,不信谣,不传谣,用行动践行初心使命、抗击疫情,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平安校园保卫战,确保每位学生和每位分管社区人员的身体健康。作为九年级的数学老师,不仅要“双报到”,还要“停课不停学”,为了孩子们能顺利升学,只能晚上备课,把值班调到不上课的时候,她也做起了主播,拥有固定的粉丝,每次鼓励家长陪伴孩子们一起学习,然而自己孩子的网课她却很少陪伴。她,为了一个信念,以一份执着和爱心,坦然品味着生活的酸甜苦辣,承受着家人聚少离多的思念,无怨无悔地承担全部的家庭重担,用默默的付出表达对丈夫所从事的国防事业的支持,用行动诠释新时代军嫂的光辉本色。
☆李玉娥☆
经人介绍,1987年出生的与同是1987年生的现役军人姚聪结为夫妻。从此,李玉娥成为一名光荣的军嫂。
结婚之后,李玉娥才明白军嫂的真正意义。为了撑起这个家,李玉娥辞掉了工作,包下了所有的家务活。开始学着种地,学着照顾家人。原本在爹妈跟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李玉娥,迅速转变成一个妻子、儿媳的角色。
李玉娥怀孕期间,身体经常不适,看到别人都是成双成对,自己只能一个人坚强。2016年临产之际,李玉娥那时多么有爱人的手攥在手心里,会是多么踏实啊。可是,为丈夫能在部队安心工作,她在电话里告诉爱人:“你安心工作,别管我,我身体结实着呢,你的媳妇跟军人一样坚强!”
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儿子慢慢长大,老母亲痪在床不能自理,更需要李玉娥无微不至的照顾。每天李玉娥都是一早起来,先给婆婆洗脸梳头,伺侯其大小便。然后再做早饭、喂婆婆吃饭、喝水,照顾完婆婆再照顾儿子。儿子上了幼儿园,再洗衣、打扫卫生,帮婆婆活动筋骨。儿子从小到大身体就比较弱,每一次生病,都是李玉娥背着他去医院看病。有时候,儿子生病去医院,又牵挂着家里的婆婆,心里的纠结与焦虑只能自己一个人吞咽。姚聪体会妻子的苦衷,每次都打电话对妻子说:“老婆,你辛苦了。”李玉娥觉得有这句话,也值了,谁让咱是军嫂呢。
为获得“最美军嫂”称号的TA们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