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青啤意气风发

上海市民王骏是一位外企职员,同时也是资深啤酒爱好者。今年,他又有了另一重身份——由于加入了青岛啤酒的分销员计划,他成了青岛啤酒集团的“云员工”。朋友们通过他分享的链接购买青啤,让王骏每月有了上千元的额外收入。

实际上,这个新身份源于他在青岛啤酒微信商城的一次购物体验。当时,他周五下班后才下单,周六中午快递员就把啤酒送上门来,比很多平台的物流都快。

快的背后是青啤集团的数字化与网络化支撑。网络下单—智能分仓—智能仓储—快递接货—配送上门—分销员收益,整个流程全部“可视”,每个节点均由数字化驱动。青岛啤酒能够提供如此快速的送酒服务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种直抵终端的快速配送与青啤分销员计划,正是青岛啤酒数字化转型的缩影。如今,从采购、研发到制造、销售,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已开始逐步贯穿青岛啤酒全产业链,这正是工业互联网的要义所在。依靠工业互联网赋能,百年青啤正在迈向“智变”。

数据支撑

“最近10年,青啤一直着力推动数字化转型。”青岛啤酒集团负责销售运营管理工作的副总监张帆告诉记者,青岛啤酒的数字化转型始于网上平台建设。当时,青岛啤酒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电商系统与终端系统。他们不仅在天猫、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上开起了旗舰店,还“登陆”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最近,公司又努力对接新零售,拓展社区团购平台,借助阿里巴巴、京东的通路,让产品进入各社区小店。

“得益于数字化升级,我们可触达全国近400万个销售终端。”张帆说。

↑图片来自青岛啤酒官网

据张帆介绍,青啤每年能生产约180亿瓶啤酒,平均每分钟4万瓶。面对如此巨大的体量,青啤依旧可以做到全程可追溯。不仅公司能够掌握详尽的信息,消费者也可以。只要消费者开瓶扫描,就可以知道这瓶啤酒是哪个工厂、哪个班组生产的,物流路线是怎么走的,上游的原料供应商是谁,瓶子的供应商是谁。

有了这么多大数据,青啤又应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譬如,青啤的订单系统能够精确分析出,40天后哪个市场、哪项产品的销量是多少;全国60多家工厂、150条生产线,怎样匹配才是最经济的。

数字化转型让青岛啤酒的市场响应速度实现了质的飞跃。以原浆啤酒为例,这种保质期只有7天的啤酒,过去只能在生产基地当地销售,产销量一直较低。现在,类似产品可以销往全国任何一个地方。“消费者在电商下单,我们快速接单,一瓶啤酒从生产到摆上消费者餐桌用时仅为24小时,能够有效满足消费者对生鲜啤酒的需求。”张帆说。

数字化转型为青啤在疫情期间迅速调整销售策略提供了支撑。当市场因新冠肺炎疫情突然遇冷时,青岛啤酒充分利用销售平台优势,快速研发上线了遍布全国28个省份、415座城市的无接触配送地图小程序。客户下单后,系统将订单转配到经销商处,对方立刻安排无接触配送。统计显示,疫情发生以来,青啤配送地图使用量已超2000万次。

私人定制

2019年,多年钟爱青啤的张伦与程倩结婚了。在婚礼上,罐体上印有二人精美结婚照的青啤得到了宾客们的一致赞誉。这个“小变化”折射出的是青岛啤酒的“大进步”——从规模化制造到小批量定制的转变,这背后是青啤以互联网思维向智能制造转型的积淀。

青啤刚开始尝试线上定制的时候,主要是与大企业合作,比如与肯德基、必胜客联手开展IP营销,为万科、复星、保利等企业做定制产品。之后,定制逐渐转向个性化、多元化,例如新人的结婚纪念罐、影迷的“魔兽罐”“战狼罐”、马拉松选手的“庆功罐”……

2019年7月份,青岛啤酒私人定制平台正式上线,拉开了啤酒私人定制的大幕。这个个性化、定制化的柔性生产线,最低起订量仅为15箱。在定制小程序方面,青啤可以提供20多种风格、100多种设计模板,并为用户留下了自由创作的空间。

在青岛啤酒集团创新营销事业部总经理李辉看来,这种能够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生产经营模式,真正推动青啤实现了从“产品为中心”向“消费者为中心”的转变。

“当时,全球范围内尚没有成熟的私人定制智能化解决方案,青啤只能自主研发。”青岛啤酒集团战略投资管理总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就是强化“青啤智造大脑”的价值。

青岛啤酒提供的个性化解决方案,包括从制麦、酿造、灌装到个性化包装设计、生产、物流等在内的整条供应链,都实现了“数字叠加”。

在生产前端,青啤研发部门依托“三叠加、三解码”质量管理及研发体系,建起了一个高效的新产品开发体系。每一款新产品都是依托数据研发推出的,都有完整的指标体系,都有关键的技术支撑。

在生产环节,发酵周期不同、生产周期不同、包装规格不同的产品能够通过智能分拣设备实现即时分拣、扫码发货。

在消费终端,青岛啤酒私人定制平台打通了社会及高校的设计师平台,形成了与电商交易平台兼容的销售平台。各环节共同组成了一个开源生态系统。

“为更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定制需求,青岛啤酒正在论证‘起订量仅为5箱’的可行性。消费者定制的门槛越低,意味着对规模生产的挑战越大。不过反过来看,只要我们能跨过这道槛,青啤的上下游协同能力就将获得新的提升。”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对此,青啤信心满满。

极限挑战

在位于青岛平度市的青岛啤酒智慧产业示范园内,青啤三厂正是持续升级个性化定制的攻坚者之一。通过建设智能化啤酒生产工厂,该厂已经成为私人定制的“标杆平台”。

“如今的定制流程已经非常流畅了,当年可不行。”青岛啤酒三厂生产部副部长郭德兵回忆起最初的日子,一度紧皱眉头。“生产线一小时出酒9万罐,一秒就是25罐,完成一个15箱酒的定制订单,也就不到半分钟,控制难度极高。”郭德兵说。

为解决这个问题,1年前,工厂发起了一轮“极限挑战”,以期解决定制带来的酒罐刷洗、滤芯更换等产能损耗,以及不同规格、包装的产品分拣包装、入库发货等问题。

“私人定制的特点是客户散、订单小,大家需求各异,这对适应了传统生产、规模生产的工人来说,是件麻烦事。”郭德兵说,工人们一度不太理解工厂接下这个“苦差事”的理由。毕竟,生产链条上的每个要素都要经历迭代,不痛苦是不可能的。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伴随着制罐、销售、物流等上下游数据打通以及智能分拣系统升级,青啤智能制造能力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在实现私人定制之前,企业之间要实现平台互联难度极高。即便是同在平度智慧产业园内的两家制罐企业,想与青啤三厂共享数据也绝非易事。如今,上下游生产数据无缝对接,制罐厂按需完成个性化印制,易拉罐不用二次复检即可直接进入青啤灌装车间。

↑图片来自青岛啤酒官网

如今,在青啤,打造灯塔工厂已经成为大家工作生活中的新“热词”。

“目前,全球共有44家灯塔工厂(指大规模运用新技术的现代工厂,之所以称为灯塔,寓意为这些工厂像指路明灯一样,为其他现代工厂指明升级方向),其中中国有12家,这也代表了我们的努力方向。”青岛啤酒厂工程部工作人员宋森是位“80后”。他告诉记者,青岛啤酒厂正瞄准灯塔工厂目标,从攻克一个个“节点工程”起步,推动全流程重塑。“这在啤酒行业里是史无前例的。”

3号与6号生产线是青岛啤酒厂的两条大生产线,也是青岛啤酒博物馆的参观项目。站在玻璃幕墙外远观,一股浓浓的“未来感”扑面而来。在这里,参观者不仅能亲眼见到模块化贴标机等“高配”设备,只要更换“标站”,就能实现水晶标、冷标、热标、定位贴标等各类贴标方式的迅速切换。同时,占据了整个楼层的生产车间均覆盖了无线网络,每一项工艺都可以通过智能化设备控制,基本实现了无人值守。

打造平台

按照企业发展计划,作为啤酒行业领军企业,青岛啤酒将以打造啤酒行业互联工厂为切入点,建设全国首个啤酒饮料行业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提升企业供应链效率,实现从大规模生产到大规模定制的数字化转型。

2019年,青岛啤酒成立了专门的供应链中心,优化端到端的产业链运行及供应链信息化建设等,推动啤酒产业链条全流程集约化、高效化、智能化升级。包括啤酒花供应商、粮食企业、商超餐饮等在内的上下游企业均会与平台连接,从而解决啤酒行业一直存在的产业结构老化、上下游企业小而散等一系列“痛点”。

在青岛啤酒平度智慧产业示范园中,平台带动作用已经开始显现。“工厂从系统平台上获取订单,按照订单要求选择大批量生产或定制化柔性生产。”郭德兵说,产业园内云集了供应链上几乎所有环节,基本形成了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生态闭环。

据悉,在青岛平度这个亚洲最大的“百亿级”啤酒产业智慧示范园里,青啤正在以青岛啤酒三厂为中心,统一规划升级现有上下游产业,拓展麦芽、包装材料、仓储物流、啤酒酵母深加工、私人定制、文旅等链条,增强产业链集聚与带动效应。同时,公司还在努力打造平台型企业——从产智融合、资源共享、数据打通、技术赋能等方面构建互利共生的啤酒产业互联网生态圈。

业界专家评价认为,如今,“117岁高龄”的青岛啤酒已基本具备了智能智造、供应链管理、大数据、物联网的应用基础。当下,围绕打造啤酒产业平台互联网的新命题,青岛啤酒正在从战略的高度给予工业互联网建设更多重视,各类大数据正在被汇集整合,一个工业互联网赋能的啤酒饮料产业集群已经初步成型。

访谈

创新动力源于消费者需求

——访青岛啤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克兴

就创新的动力源自哪里的问题,日前,记者对青岛啤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克兴进行了专访。

记者:作为拥有117年历史的传统制造企业,青岛啤酒集团打造工业互联网生态平台,加快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是什么?

黄克兴:百年青啤之所以生生不息,唯一的途径就是创新。而且,所有创新都要围绕消费者这个中心,力争为消费者带来新的体验与价值增值。从根本上说,创新才是企业发展的新动能,也是增长活力的源泉。

企业要与每一个时代同频共振,满足甚至引领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我们所处的啤酒行业,正在由过去的单一规模化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由过去的速度型向现在的效益型转变,工业互联网赋能将加速这一进程。在这个过程中,从生产到销售的整条产业链会被不断解构,也会被反复重构。因此,打造工业互联网生态平台,加快数字化转型,不是企业做或不做的问题,而是企业要在所处的领域中做到多深、多广的问题。

工业互联网必须面向未来,面向消费者体验,青岛啤酒推动的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数字化转型,我们将以建设全国首个啤酒饮料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抓手,带动上下游企业数字化改造,形成板块间深度关联、跨界融合、利他共生的“啤酒+”产业生态圈系统。

记者:青岛啤酒打造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系统将给消费者带来什么?

黄克兴:一直以来,青岛啤酒不仅关注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变化需求”,也持续挖掘引领消费者的“潜在需求”。青岛啤酒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将更快、更精准地满足并引领消费者个性化、多元化、便捷化、高端化需求。

未来,青岛啤酒将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在夯实品质根基的同时,不断借助工业互联网赋能传统产业,助力质量再提升、引领产业再突破。同时,提升全系统质量控制能力、供给侧结构水平,为消费者创造全方位“超预期”的产品体验、精神享受。

记者:围绕以消费者为中心,请您具体介绍一下,工业互联网如何赋能企业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

黄克兴:围绕以消费者为中心,近年来,青啤集团先后实施了一系列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创新举措。比如,我们通过数字化研发,推动产品创新由过去的“有一瓶”(单项产品)升级为“有一套”(产品矩阵),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多元化的需求;通过智能制造,推动生产创新实现了大生产与小订单矛盾统一的柔性生产,在行业内率先建设私人定制平台,满足消费者对产品个性化的需求;通过对传统供应链渠道的数字化赋能,推动渠道创新由过去的传统渠道发展成为覆盖整个互联网及新零售的全渠道销售,满足消费者对产品便捷化的需求;全力以赴加大营销创新,通过疫情期间的“线上三重奏”“线下三板斧”等举措,满足消费者在特殊时期的消费需求;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构建“沉浸式”品牌体验模式,满足消费者对于消费场景变化的需求;建设全国首个啤酒饮料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带动上下游企业数字化改造,形成“啤酒+”产业生态圈系统,满足基于平台思维的战略创新。这一系列创新性举措的实施,有力推动了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快评

打造“与众不同”的竞争力

韩 叙

近年来,不少行业企业均开始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目标转型,其中不乏成功案例,但能形成如青岛啤酒集团这般成体系成果的企业并不多见。从某种意义上说,青啤已经为各行各业勾勒出了一张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创新路线图,并且这张“地图”的定位精度还在逐步提升。

要做到以消费者为中心,首先需要在数据上做足文章。在过去那个收集、分析数据较为困难的年代,再详尽的市场调查也只能覆盖少量样本,样本选择的权重极大影响了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企业对消费需求的把握自然谈不上精准。有了数据支撑后,对消费者的“画像”从“素描”升级到“相片”,创新的目标更加明确了。

其次,抓住多品种、小批量两个关键词,提高柔性生产水平。随着消费升级趋势愈发明显,批量化生产模式已经不再能覆盖全部市场,分区块、分层级、分年龄的小众消费勃兴,“与众不同”变成产品尤其是高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如果没有柔性生产支撑,仅成本一项就足以让企业在小批量生产面前败下阵来。

再次,要培育并用好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能够把涉及各行各业、产业链上下游的所有企业数据连通在一起,从而形成更高层面的资源整合。具体到青啤,上至供应商、下至物流配送,甚至连制罐等重要但边缘的配套企业均被连接到这张网上。有了这张网,青啤自然可以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主营业务的核心环节上,推动创新成功率进一步提升。

当数据、柔性生产、工业互联网融合在一起,一张近乎完整的创新路线图出现了。尽管这张路线图的精确度还有不少继续提升的空间,但毋庸置疑的是,它已经为很多希望加快向以消费者为中心转型的企业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值得更多企业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