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至7日,中共襄阳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体会议举行。会议提出,要坚持“集聚发展、轴线带动”的城镇发展思路,完善“一体两翼三带”区域发展布局,持续优化中心城区“一心四城”空间体系、功能形态,以枣阳、河谷组团为“两翼”,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和联结点,着力打造沿汉江特色城镇带、沿汉十先进制造业带、沿麻竹生态旅游带,形成区域发展雁阵效应。
打造强劲之翼,枣阳未来可期。“十四五”期间,枣阳市委、市政府将以打造千亿工业强市、打造现代农业强市、打造文化旅游强市、打造科技创新强市、打造生态文明强市、打造社会治理强市为抓手,丰满羽翼,亮翅高飞。
城建日新月异功能一体融合发展
12月27日,在枣阳美食街新雅巷,道路改造施工队正在挖槽、埋管、平整。“为赶进度,尽量减少对市民的影响,施工队日夜不停工,从12月4日至今,雨污分流管道铺设接近完成80%,一个月后,将看到一条崭新的美食街。”安全员霍凯华说。据悉,“十三五”期间,枣阳市完成161个老旧小区、50条背街小巷改造,市政建设步伐加快。
第三水厂、新汽车客运中心站等一批配套项目稳步推进,城区公共交通运营里程达198公里。大力实施拆墙透绿、沿路植绿、见缝插绿工程,建成20多个街心公园和一大批公共休闲绿地,新增绿化面积110万平方米。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统筹整合资金20亿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市建成329个美丽乡村、80个绿色乡村,“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名片光耀夺目。
近日,枣阳市供电公司与中国移动公司对该市西环路基础资源合作共享光缆敷挂进行了现场勘查。这是枣阳市供电公司积极落实与移动、电信、联通等三家通信企业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信息基础资源共享以及5G业务拓展运用的奠基之笔。实施国家新基建战略,架构大数据系统,拉开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序幕。接下来,将推进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工业企业平台建设,为枣阳建设襄阳市域副中心城市赋能。
同时,城市功能一体化融合发展战略不断推进,夯实科创实业一体的新城市体也在快马加鞭。11月11日,卓尔智城集团投资30亿元建设的高铁小镇项目落户枣阳,项目集文化、商业、住宅为一体,打造以文化休闲为主的高铁小镇商圈,智创孵化功能将在城市建设实践上迈出坚实步伐。
枣阳市委书记孟艳清在枣阳市委八届十次全会上表示,枣阳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建设理念,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实施雨污分流改造提升,全面实施绿化提升,全面提升生产生活生态质量,全面提升老旧小区治理水平,提升城市建设的现代化水平。
纵横连接贯通交通网络不断完善
“十三五”时期,是枣阳交通运输建设投资最大、发展速度最快、成效最为显著的五年。累计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7.97亿元,较“十二五”增长23%。随着枣潜高速、234国道北段、蔡阳大道等重点项目的建成通车,枣阳成为中部地区唯一一个高铁直达北上广深的县级市。
2019年,汉十高铁、枣潜高速南段相继建成通车,枣阳从此迈入高铁时代,成为鄂西北地区通高速公路最多的县市之一。目前,枣潜高速北段正在加快推进,预计明年建成,届时枣阳通达东部发达地区的能力将大幅提升。浕水大桥、襄阳路、蔡阳大道等城市东西轴线工程贯通,擦亮了城市名片,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
紧紧把握全省干线公路网调整机遇,对全市公路网重新布局,新增国道2条87.397公里,新增省道4条221.496公里,新增县道27公里。截至目前,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5091公里,较“十二五”末增长7%,累计建成一级公路3条58.952公里、二级公路4条120.7公里。对11个乡镇穿集镇路段和7条城区出口路进行路面刷黑改造,全市干线公路沥青路面铺装率达90%,方便了群众出行。“十四五”期间,枣阳将打造鄂豫省际区域性交通枢纽、汉十经济走廊重要交通节点,争创“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市。积极推进鄂北红色旅游高速公路、枣津快速通道、316国道东线提档升级、234国道绕城区等项目落地。全域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深入开展运输服务提质工程,加快建设智慧交通,努力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力争全市交通运输发展在鄂西北地区达到领先水平。
纵向与潜江连接,横向与武汉、十堰、麻城连接,“襄十随神”城市群融合更加紧密。高铁高速交通系统的引流效应将为枣阳带来巨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枣阳承接粤港澳的产业转移动能更加充足。
夯实产业基础县域经济突飞猛进
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中,枣阳连续五年位居同类县市前三名。在赛迪发布的百强榜中,枣阳由2017年的第99位跃升至今年的第94位。在中郡所发布的百强榜中,枣阳连续四年跻身全国百强。近年来,枣阳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实现了传统产业品牌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主导产业高端化,奠定了高质量发展底色,夯实了块状产业基础。
坚持招商第一、项目为王。“十三五”期间,累计引进招商引资项目758个,协议投资总额1800亿元,其中,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05个、10亿元以上项目22个、世界500强以及中国500强和上市公司17个。深入实施“百企百亿”技改工程、“百企登云”工程、智能制造示范工程,五年累计完成技改项目500个,投资400亿元,新增规上企业80家,总数达到249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3家。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医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五大支柱产业形成百亿元级别,工业总量迈上千亿元台阶,建成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加工两个襄阳市级园区,其中,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成长为全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
聚焦壮大智能制造业、升级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今年以来,推动53个亿元以上在建工业项目、37个省市县重点项目加快进度。引导60家以上的工业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加快制造产业迈上新高端。
随着枣阳经济开发区调区扩区获省政府批准,县域经济发展的高位势能正在转化为强劲动能。展望“十四五”,规划投资4400亿元的416个重大项目,将为枣阳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