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警李珊明:用证据说话 让真凶伏法

36年刑侦生涯练就“火眼金睛”,在犯罪现场找寻蛛丝马迹,通过影像技术顺藤摸瓜,破获一个个大案要案,他就是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公安局刑侦大队刑警李珊明。36年来,他勘查现场3500余次,运用刑事技术手段直接破获命案等重特大案件100余起。2020年12月,他荣膺“第二届全国公安百佳刑警”称号,继被公安部评选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后再获殊荣。

2021年1月5日,翻阅一张老照片,李珊明的思绪回到了22年前......

1998年8月25日,在乐天溪镇巴蕉溪桥上发生一起抢劫出租车杀人案件,女司机被杀后,尸体被丢在了桥下,李珊明就是当时负责勘查现场的技术人员。

赶到现场的李珊明,通过了解案件和现场巡视,判断出作案人在出租车方向盘上一定留有相关痕迹,但难题同时出现:一是承载痕迹的这种客体材质比较特殊,极不容易显示出痕迹;二是客体是一个圆弧形,即使显出,由于痕迹比较小,在拍照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光斑,极不容易通过拍照的方式进行提取。

痕迹物证对破获这起案件有多重要,李珊明心里比谁都清楚,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和一腔破案的决心,在采用多种技术方法和反复耐心检验后,李珊明做到了。

通过不断变换角度、距离,一点一点地慢慢进行调整,花了两天三晚的时间才终于把这枚痕迹显现。

两年后,提取到的痕迹物证比中辽宁籍作案人员并将其抓获归案,22年后,随着该案另一作案人的落网,这桩轰动一时的杀人案件终于成功告破。直到那一刻,悬在李珊明心中的大石头才算真正落了地。“案子不破,总觉得欠了一条人命,这个社会的公道和正义得不到伸张。”

用证据说话,让真凶伏法。36年来,李珊明始终如一,孜孜不倦,凭借着执着钻研、坚定信念和永不放弃的精神,成为刑侦专家。他还率先学习短波紫外反射照相技术,并积极拓展应用。他先后被公安部评选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第一届全国公安刑事科学技术青年人才,被省公安厅评为全省公安科技先进个人、全省优秀技术员。在他的带领下,夷陵区刑事科学技术室也先后荣立集体二等功1次,被公安部评为全国优秀基层单位,连续四届被公安部评为全国一级示范刑事技术室。

“现场勘查是获取犯罪信息的重要手段,我们多流一滴汗水,侦破案件就有保障,就能让我们的社会多一份正义。”正是靠着这种细致到极致的精神,李珊明参与破获了100多起重特大案件。

2003年秋,辖区一出租屋内发生命案,尸体腐败释放出恶臭,现场条件极其恶劣。从中午到晚上,李珊明带领技术人员认真寻找犯罪嫌疑人遗留的痕迹物证。初次现场勘查结束后,他顾不上休息,第一时间回到实验室,连夜对现场梳理出的可能遗留有痕迹物证的物品进行技术处理,终于筛选出作案人遗留在现场的痕迹物证。由于作案人可能系外来人员,当年虽经反复查询比对,都未能比中作案人,案件也长期未能破获。多年来,他多次查阅案件卷宗,分析作案人属地,并到河南、安徽、江苏等公安机关进行异地查询比对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底,从公安部传来喜讯,2003年在现场提取到的痕迹物证比中了河南籍嫌疑人康某某,次年,犯罪嫌疑人康某某及同伙先后被抓获归案。

给受害人一个交代,还社会一个公道。如今,已年近花甲的李珊明,仍然奋战在刑侦一线,行走在捍卫生命和法律尊严的道路上,为宜昌公安事业的发展无怨无悔地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