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焦作:在指尖惊艳历史 领略文物“复活”之旅

“修复一件极小的破损文物可能要花上几个月时间!”这令记者惊讶不已。

看着记者惊讶的表情,河南省焦作市博物馆文物修复中心负责人刘鑫不急不慢地拿起一个壶盖,说:“你看,假如我们要修复这个壶盖,就要对壶盖的每个面进行绘图,一个这样的壶盖就要绘十几张图。绘图时,我们还要丝毫不差地在图纸上标明壶盖的病害状态,缺失、残断、起翘、空鼓、龟裂等病害都要准确地在图纸上显现,而这仅仅是文物修复工作的一部分。如何修复文物色彩、去除文物上的硬结物,都要慢工出细活儿。”

焦作市博物馆文物修复师正在对石辟邪加固 焦作市博物馆供图

在刘鑫的讲解下,记者得知,修复一件文物要经过提取文物、现状记录、照相、绘图、分析检测、病害认识、清理、彩绘加固、接对、粘接等近20道工序。而文物修复师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画匠,他们更像是一件精密仪器的制作者。

2007年以前,文物修复在焦作市文物保护工作中尚属短板,焦作市博物馆也未有文物修复的专职人才。刘鑫是焦作市首个经过专业培训而成长起来的文物修复师。2007年,他被单位委派到河南新乡学习青铜器修复技术。2009年,他又参加了国家文物局委托陕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举办的全国陶质彩绘培训班,由此成为焦作市博物馆专业的文物修复师。2012年5月,焦作市博物馆文物修复中心成立,迄今已修复馆内文物400余件(套)。

2016年5月至7月,由河南省文物局主办、焦作市博物馆与陕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承办的“河南省2016年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培训班”在焦作市博物馆举行;2017年8月,焦作市博物馆携手陕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咸阳市文物保护中心等5家文博机构,与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在西安策划举办“留住色彩——陶质彩绘文物保护成果展”;2017年8月11日,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焦作工作站在焦作市博物馆挂牌设立,是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继青州工作站、咸阳工作站后设立的国内第三家工作站。2020年5月12日,河南省文物局授予焦作市博物馆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焦作市文物修复工作实力初显。

修复后的汉代铜器 焦作市博物馆供图

中站区出土的元代靳德茂车马仪仗队彩绘陶俑是焦作市博物馆重要的馆藏文物。2012年,它被送至陕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这里,8个文物修复师花费了3年时间,才修复完成这80件彩陶。

刘鑫参与了此次文物修复工作。对于刘鑫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陕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修复老师的指导下,他花费一个多月时间来对一件食盒女俑进行绘图。

如何防止彩陶文物脱色?刘鑫自有妙招。他将漆片加入酒精溶解,而后使用这样的液体对矿物原料调色。

清理文物可是一项细致活儿。刘鑫找来棉签,沾上2A水(浓度为99%的工业酒精和蒸馏水按照1:1比例混合所得到的溶液),一遍又一遍,轻轻地在硬结物上滚来滚去,他需要先让这些千百年结成的硬物松动一下筋骨,这往往需要很长时间,考验着文物修复师的耐心。硬结物松动后,刘鑫拿出竹签或者医用手术刀,再一点一点地将其剔除。

陶仓楼是焦作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焦作市出土的陶仓楼数量之多、器形之宏伟、彩绘之丰富,全国罕见。而这些宝贝自重见天日起便多数残破,修复它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刘鑫(左一)和同事们正在为修复石刻找平 王玮萱 摄

2015年,焦作出土的15件(套)陶仓楼“入住”陕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这一住就是5年。

刘鑫说,仅仅陶仓楼绘图就是一项巨大工程。一件七层彩绘陶仓楼有30多个零部件,每个零部件都要精确绘图,总共需要绘300多张图纸。

10年来,刘鑫参与了30件(套)陶仓楼的修复工作,完成其他文物修复近100件(套)。10年来,这些文物在刘鑫的手中重现光彩。而每当看见它们,刘鑫就感觉胸前挂满了“军功章”。

(原载于2021年3月16日《焦作日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