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鉴赏|陶制三通水管

“殷墟的发现,是新史学的开端。”中国现代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曾这样说过。的确,作为商王朝都邑,殷墟不仅展现了顶峰时期的中国古代青铜文化,还成为中国考古学的摇篮、甲骨文的发祥地。作为殷墟博物馆的馆藏精品文物之一,“陶三通”看似平平无奇,却携带着解读殷商时期城市规划理念、王朝都城面貌、城市文明的“密码”。

三通管是现代供水排水设施中极为常用的设施,商朝人竟然在数千年前就制造出了三通管,实在令人难以置信。1972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了商陶制水管。水管每节长42厘米,管外径21.3厘米。出土时三通水管呈“T”形,南北一条水管保存17节,全长7.9米;东西向的一条保存水管11节,全长4.62米。两者交接处有一个三通水管连接,表明当时铺设地下排水管时已形成网络分支。

勤劳、勇敢、富有创造力的劳动人民,用看似不起眼的“陶三通”,逐步构建起殷都庞大的水网,使得商人在此定居273年未再迁徙,一步步地建立起秩序和繁荣,迎来中原文明的第一个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