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绘瓷的春天从长沙窑开始

天气渐渐温暖起来了,湖南长沙的街道上到处是樟树的树叶,树冠上一蓬蓬的嫩叶涌到你眼前,让你感受到生机勃勃的春意。而在1500多年前,长沙窑也是中国彩绘瓷的春天。中国瓷器的发展,总体上来说是随着工艺的发展越来越繁复艳丽。早期的时候以青瓷和白瓷为主,有名的秘色瓷即属于青瓷一类,晚唐诗人陆龟蒙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可以想见当时青瓷的风采。

长沙窑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开创了釉下大规模使用彩色绘画来装饰瓷器的先河。大量的釉下彩绘瓷器,不仅丰富了当时的人民生活,还跟随丝绸之路销往沿线国家。自此,彩绘瓷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长沙窑的兴衰与唐王朝的历史走向呈现出惊人的吻合,它始于初唐,盛于中晚唐,衰于五代,前后历经200多年,从长沙窑上我们可以看到唐王朝统治下人民的生活缩影。长沙窑用釉下彩绘的技法生动地记录了唐王朝的审美意识。

人物、花卉、鸟兽都鲜活地通过长沙窑展现在我们面前,笔法简洁、意趣生动。主要采用青釉绿褐彩绘,即底色为米褐色,用绿色,褐色绘制花卉,飞鸟,走兽,色彩活泼,充满春天鲜活的气息。笔法上则是全然的自由,粗笔和细笔根据不同的绘制需要随意的转换使用,并不过分刻画细节。这与当时唐王朝主流的工笔审美形成显著的差异,显示出中国写意画的大胆尝试,并取得了可贵的成就。不仅如此,部分长沙窑上还出现了彩绘和诗文一同出现的装饰形式。这在彩绘瓷上,甚至是当时的中国画上都是罕见的。“竹林七贤”诗文瓷罐,融绘画与诗文书法的装饰为一体,显示出长沙窑彩绘无与伦比的创新精神。今天,我们还可以在湖南省博物馆、长沙简牍博物馆、长沙窑博物馆等地方看到这些历史的遗珠。

在长沙窑的基础上,中国彩绘瓷迎来了轰轰烈烈的发展,相继发展出青花,斗彩,珐琅彩直至最后开创了醴陵釉下五彩这颗彩瓷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