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歌剧《白毛女》公演后大获成功,成为共产党从陕西延安走向全国的一大宣传利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电影局提议将这部引起轰动的作品搬上银幕,以便进一步传播。电影自1951年上映后,也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到1956年为止,全国6亿人中有5亿人观看过该片。“不满百户”村子也可观看到《白毛女》,该片每次放映都座无虚席。
孟悦曾将电影《白毛女》的成功解读为“以市井流行文艺中富于悲欢离合的娱乐性形式翻译并转换了歌剧所表现的乡土伦理原则”,从而为自己赢得了城市观众,但电影能在工矿和偏远乡村放映并且能取得巨大反响,显然不仅是市井流行文化的作用,尤其是电影这一艺术形式高度现代化,需要观看者对现代文化有一定理解。《白毛女》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反映出它找到了一种更容易为底层民众所理解的形式。
“白毛女”的说法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在解放区流传的“白毛仙姑”传说。该传说讲述晋察冀边区某个偏僻的山村中,村民具有“白毛仙姑”信仰,认为若不敬奉仙姑便会招致大灾大难。这个迷信的说法阻碍了革命工作的开展。晋察冀边区的干部认为事有蹊跷,于是藏身仙姑出没的奶奶庙中一探究竟。不想到了夜里,真有个通体白色的“物件”进来。“物件”看到干部受了惊,之后迅速逃走,干部追着它进了山中,发现所谓的“仙姑”原来是遭到地主迫害的贫民之女,被地主欺凌,不得已逃入山中。干部将她带出山,让她重获新生。
后来这个传说传到了陕西延安,文艺工作者对其进行改编,创作出了歌剧《白毛女》。歌剧开始于大年夜,地主黄世仁逼贫农杨白劳以自己的女儿喜儿抵租,杨白劳无奈,画押后懊悔不已,喝卤水自杀。喜儿被带到黄家后受尽折磨,还遭到黄世仁强暴,怀了身孕。而后黄世仁要娶亲时觉得喜儿是个累赘,打算暗中害死她。喜儿逃出虎穴后藏身山洞,以野果为食,导致营养不良,自己和生下来的孩子都全身发白。她在奶奶庙觅食时被村人发现,村民因为她的形象而误把她当成神仙,兴起了“白毛仙姑”信仰。喜儿家的邻居大春在成为八路军后回到村中,听到“白毛仙姑”传说,认为可能是地主的阴谋,于是暗中藏身庙中一探究竟,因此发现了喜儿。他带喜儿回家,发动土改斗争,打倒了黄世仁。
电影版本又在歌剧版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内容。它选择从秋收开始,首先讲述贫农杨白劳与女儿喜儿相依为命,他们与隔壁的邻居王大春一家共同劳作,结下深厚情谊,两家还约定让喜儿与大春在大年初一成婚。为了尽快还上黄家的债务,喜儿、大春在秋后继续进山打柴,凑足了还租的钱。但地主黄世仁看上了喜儿,设下诡计让杨白劳还不上债务,必须以喜儿抵债。杨白劳被迫画押后十分自责,在大年夜喝卤水自杀。新年一早,喜儿看到了父亲的尸体,伤心欲绝时又被黄家人强行带走,在黄家为奴。即便如此喜儿还是念着大春,盼望有朝一日可以团聚。黄世仁见喜儿对大春念念不忘,便设计逼走大春。大春打算带喜儿一同逃走,被黄家人发现,喜儿让大春一人逃走后被黄家带回。她在黄家遭受黄世仁强暴,身怀六甲时又因黄世仁娶亲而险些被害。她九死一生,逃进山洞,孩子也在分娩时夭折。随后,她以野果为食,因营养不良而浑身变白,某夜到奶奶庙觅食时被村民撞见,由此引起“白毛仙姑”出没的传闻。大春离开村庄后辗转找到并加入红军,后随军回到家乡,得知白毛仙姑传说,藏身庙中观察,追“白毛仙姑”至山洞后认出喜儿,将其带回村庄。而后土改运动展开,以喜儿为中心的村民痛诉地主劣行。打倒地主后,人们又回到田野上喜悦地劳动。喜儿也恢复了黑发,和大春共同收获丰收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