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医生”为商代提梁卣成功“做手术”

蔡友振是一名文物保护修复师,他每天像“医生”一样,忙碌于修复各类“文物患者”。在他和同事们的“手术刀”下,这些遭到损坏的文物以“完整的身躯”呈现在人们面前。

2011年,提梁卣出土后,蔡友振小心翼翼地为其进行“分离手术” 。(资料图片 受访者提供)

商代铜提梁卣疑装美酒 如何开盖是难题

2011年,山东济南的刘家庄进行城中村改造,在村西北角发掘出一处遗址,一件商代铜提梁卣就出土于此。铜体表面生锈发绿,提梁卣的盖与器身锈蚀为一体难以打开。通过轻微晃动,考古人员感到内部有液体残留。提梁卣作为古代使用的酒器,如果内部有液体,那极有可能是数千年之前的美酒。

开启提梁卣器盖是保护修复工作的重中之重。当时,该文物保护项目是由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来承担的,蔡友振正是参与项目的工作人员之一。

蔡友振2002年考入西北大学,被调剂到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经过一番思想斗争,蔡友振满怀忐忑报了到,自此与文保结缘。2006年大学毕业后,随着修复的文物越来越多,蔡友振也从一名“小白”逐渐变成经验丰富的“老手”。这次开启提梁卣器盖的重任就落在了他和团队身上。

自制工具耗时半月完成“手术分离”

为找到科学的开启方法,蔡友振和同事不知开了多少次讨论会,“每个人都集思广益,说说用什么方法。”但无论如何首先得保证文物安全。

为保万无一失,修复人员通过对文物拍摄X射线影像照片来确定未知。结合对X光片的解读,大家费尽心思为提梁卣量身制作了特殊开启工具,“改造了五金工具,做了一些有钩状的,有齿状的,还有很尖的、很细的,能保证把它慢慢从缝里塞进去。”

提梁卣的X光片。(资料图片 受访者提供)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修复人员开始对器盖与器身“手术分离”。过程非常缓慢,蔡振友和同事几乎是一粒一粒把锈迹掏出来。

经过半个多月时间,铜锈被逐渐剥离,提梁卣盖子和主体之间开始松动。团队工作人员满怀激动的心情,小心翼翼地打开了器盖。

“当时看到在内壁有两种颜色的锈迹,一种是绿色的,一种是蓝色的。明显表现出它们两个的埋藏环境是不一样的。”蔡友振说,这说明当时埋藏的时候,罐内的铜体有一部分是在液体中浸泡的。

而之前感觉到的疑似液体实际是一些膏状掺杂物。这些膏状物是什么?原来容器里又存放着什么?目前相关研究还在进行当中。

虽然没有发现数千年前的美酒,但完好无损地把容器打开,对蔡友振和同事来说,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