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村里新变化 | 整合涉农资金 打通出行最后一公里

在襄阳枣阳市,有近9万水利移民分布在512个村,当地水利部门积极探索涉农资金整合,畅通移民群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

这两天,枣阳市吴店镇施楼村村民王忠舟,正忙着把最后一批1500斤稻谷,用拖拉机拖到镇上去卖掉。今年,他家的5万多斤稻谷,不到一个星期,就基本卖完了。而就在去年,这5万斤稻谷,他卖了一个多月。

襄阳枣阳市吴店镇施楼村村民王忠舟:“(原来)交通不方便,坑坑洼洼的,完全是靠肩膀头一袋袋往外扛,一袋粮食八十斤,现在有这条路方便多了,大车都可以进来运粮食了。”

施楼村700多位村民中,近半数是水利移民,分散居住在7个组。随着这几年不断完善通村公路的修建,村里大部分村庄都通了水泥路,只剩一些相对偏远、人少且分散的村庄,出行的“最后一公里”还是土路。

襄阳枣阳市水利局移民股负责人李明:“我们每年有移民,后期扶持资金有六千多万,要服务于全市512个移民村的近9万水利移民,如果平均分,每个村不到12万,所以我们是统筹安排,先解决移民人口多、居住相对集中的移民村。”

即便分批建设,资金仍有较大缺口,如何加快建设进度?水利局想到了涉农资金整合使用的办法。

襄阳枣阳市水利局移民股负责人李明:“我们有为移民村修路的资金,交通部门每年也有通村通组道路补助建设资金,能不能把我们的修路计划进行匹配。”

目标一致,都是为村民修好公路,很快,水利和交通就联手起来,对需要建设的公路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

襄阳枣阳市交通局工程计划科负责人韩艳秋:“每公里造价是40万到50万,我们每公里补助20万,协商道路(走)什么方向,道路的技术标准、一些产业聚集点,包括一些人数比较少的居住点的道路通达,考虑解决这些难题。”

1+1大于2的效应,就这样显现出来,从施楼村的道路建设开始,两个部门就开始“密切协作”,通村道路一起建。今年,枣阳市水利部门为移民村建设了89条、总长达到230公里的通村公路,其中9成与交通部门合作。明年,枣阳水利部门计划为移民村建设138公里公路,也正在规划实施。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程德明 枣阳台 邱一嘉 通讯员 李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