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起步,第6年产值超20亿元——枣阳锂电池产业异军突起

12月9日,枣阳市兰博万公司厂房里,自动化生产的机器不时发出“滴滴”声,一箱箱的锂电池被送出工厂,然后运往沿海地区。

锂电池产业在枣阳并无基础,2015年,兰博万新能源有限公司落户枣阳,如今已形成日产500万只产能,有75家相关企业集聚,2020年产值超过20亿元,在蓝牙耳机、电子手表、美容按摩器等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电池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

承接转移,

借势聚集资源要素

枣阳市招商服务中心华南工作站主任李静涛引来兰博万公司,他认为,锂电池产业能在枣阳发展起来,并不偶然。

首先,深圳近几年在进行产业转移,锂电池生产行业就在其中。企业一部分转移到了东莞、惠州等地,还有一部分转移到襄阳、随州、荆门等地。

枣阳锂电池产业能快速发展,第二个因素是人才。多年前,枣阳的新市镇和鹿头镇有许多人前往珠三角地区打工,深耕电子行业多年,都有十多年从业经验,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市场信息资源。“当产业需要转移时,他们首选就是回到家乡。”

其三,枣阳工业基础较好。兰博万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刚说:“枣阳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因为工业基础好,很多设备和工人都是现成的。目前该公司需要的极耳、铜箔、铝箔等配件,有60%可以在枣阳获得。”王刚说,他认识的另一家锂电池生产商,搬到某省某县后,只能在本地解决10%的配件需求,大部分配件还要从深圳运来,成本就比兰博万公司高得多。

暖心服务,

为产业按下“快进键”

锂电池产业在枣阳快速发展,也得益于地方政府的支持。

王刚举了两个例子。2019年,锂电池产业行情正好,兰博万公司需要大量员工,但招不到足够工人,最严重的时候缺工达到500人,严重影响订单的按时交付。

彼时,枣阳锂电池生产厂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用工荒。

厂家心急如焚,一方面加速设备更新,提高自动化程度,同时向枣阳人社部门求助。

“这事得到了市领导高度重视,专门要求干部参与进来,帮助锂电池产业解决用工问题。”王刚说,当时全市党员干部的朋友圈里都是锂电池厂的招工信息,人社部门举办多场专场招聘会,最后顺利解决了用工缺口,让企业实现正常生产。

同样在2019年,因为市场行情好,兰博万公司产能不够,准备寻找一个1万多平方米的场地建设新厂,但找遍枣阳的城区和乡镇,都没有找到合适的。

“当时订单太多,产能跟不上,晚一天就损失一天的钱。”王刚决定,如果还找不到合适的厂房,就将新厂搬出枣阳。

枣阳市招商服务中心主任唐齐全得知此事,专门打来电话,“你们不着急,这事交给我。”

不到半个月时间,唐齐全找到新厂房。兰博万公司立即搬入,2个月时间装修、1个月时间调试机器,3个月后,新厂就正式开始生产。

“像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王刚说,枣阳对每个项目都指定专人负责,保姆式的服务,让企业遇到问题时,能够快速解决。

枣阳还出台相关政策,对承接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企业进行补贴。李静涛说,包括厂房租赁补贴、厂房装修补贴、设备搬迁补贴、设备购置补贴等,让企业从沿海搬到枣阳的成本最低,速度最快,“根据产业的不同,基本可实现拎包入驻或者半拎包入驻。”

补齐链条,

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面对火热的锂电池产业,枣阳依然保持冷静。

“目前来看,随着全球疫情带来的市场变化,锂电池供不应求的时期已经过去。”李静涛认为,在市场行情不如以前的同时,枣阳锂电池产业的产能还在增加,“存在产能过剩的风险”。

李静涛介绍,针对锂电池产业,枣阳已经出台几项措施。

首先,该市正在引导区域内锂电池生产企业成立行业协会,出台行业规范,避免内部出现恶性竞争。

其次是通过技术和资金扶持,引导企业向下游延伸。兰博万公司已经自主研发蓝牙耳机,目前产能达到日产量3万套,预计明年可实现日产量10万至15万套,提升企业的利润率。

第三是引进上游企业,降低成本。李静涛说,他们已经和一家公司达成协议,即将签约,未来这家公司将从东莞搬到枣阳,为这里的锂电池企业生产锂电池的配套用品——极耳。

当前枣阳锂电池产业的前端、中端、后端要素已经齐全,形成全产业链发展的格局,成为枣阳最有活力的经济板块之一。“我们还将引入更多的上游零配件生产企业,提升锂电池行业的零配件本地采购比例,降低锂电池产业的生产成本。”李静涛说。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