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寒天,有这样一群人,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天越冷他们越是要在外面奔走,因为街面上可能随时有需要他们帮助的人。春节前,记者跟随市救助服务站的工作人员,用镜头记录下了他们在寒冬里温暖的救助故事。
春节一天天临近,受新一轮寒潮影响,全市将出现多日降雪低温天气。市民政局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时刻关注着天气变化和灾害预警,因为这样的时间节点和天气变化,对他们来说,工作强度和难度将进一步加大。他们要抢抓时间加强白天和夜间的巡查频次,随时对遇困人员进行及时的施救,确保他们温暖过冬。
市救助服务站站长 卫涛:我们在常态化街面巡查的基础上,启动“寒冬送温暖行动”和应急预案,实行“白+黑”和“线上+线下”双巡查模式,加大重点区域巡查频次、密度和力度,并利用信息化手段擦亮救助排查“千里眼”,用“不断档”“不打烊”的服务,确保临时遇困人员第一时间被发现、被救助。
“注意安全,这两天天气特别冷,我们走的时候,巡查的时候也要注意安全,多转一下。”
1月25日晚上7点,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加强工作力度,对全市重点区域进行全面巡查。几轮巡查结束,没有发现流浪乞讨受困人员,这让大家心里感到欣慰,因为对他们来说,零收获也是一种战果,没有人受冻挨饿就是最好的结果。回到救助站,夜已经深了,气温明显降低。但救助服务站内却暖意融融,工作人员顾不上休息又赶紧忙活起来。
“这个饭还可以吗,您现在可以吃饭啦。”记者在救助站里看到,工作人员为受助对象杨老汉端上热腾腾的饭菜,饭后还为老人耐心地打理面容。
杨老汉长期在外流浪,家在河南,被救助时由于寒冷饥饿,神智有些不清,说不清自已的家在哪里,吃饭也没有规律,在工作人员多天的精心呵护下,目前已经可以很顺利地沟通交流,救助服务站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联系到他的家人并确定时间将他安全护送到家。
市救助服务站 工作人员 李辉:我们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遇困人员入站后,为他们提供食宿、洗浴、衣物、医疗、通信等救助服务,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到站如到家”的温暖。
按照国家政策,救助服务站以救助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为主,以发生临时性困难,如被偷、被骗、被抢等,无力返乡的人员为补充。对于这样的群体,救助服务站不仅在物质生活上给予他们帮助,还要对他们开展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早日走出困境。
市救助服务站心理咨询师 王玺:在多措并举构筑“避风港”的同时,我们还以真心、真情开展心理健康、精神慰藉等有温度、有热度的服务。
“谢谢,让你们操心啦。”“也是工作,为人民服务。”
1月29日,在外务工的周女士在春节回乡途中,由于手机、钱包等物品丢失,没办法回家,便第一时间和救助服务站取得联系,救助服务站在了解相关情况后,根据周女士提供的信息,立即联系到她家所在的村委会和家属,当天就将周女士安全护送回家。
为深化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源头治理,持续提升服务质量,救助服务站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对曾救助过的特殊困难人员进行实地回访,了解其返乡后的精准帮扶、关爱保护和回归稳固服务工作,走好温情救助“最后一公里”。
年过60的老代没有一技之长,曾经在外长期流浪,身无居所,被枣阳救助服务站救助,工作人员到来时,正踫到他在家门口熟练地破竹、编筐,在大家嘘寒问暖的言语中,老代还有点不好意思。
“一直关心我、照顾我,现在生活有着落了。”
市救助服务站 业务主任 刘兴铃:我们救助服务站会对受助服务对象做不定期回访工作。让他们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能得到家的温暖、社会的接纳,切实做好源头治理,避免他们重复流浪、反复救助。
【记者手记】:由于时间所限,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不能一一呈现民政救助服务工作中一个个温暖感人的故事。采访结束,离过年还有一周时间,救助服务站工作人员还要在年前送走最后一批被救助人员,让他们同家人团聚。
最美的风景是归途,对于受助人员来说,救助服务站既是他们的“避风港”,也是他们回家的“指南针”。社会救助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民政救助体系的不断完善,现在需要救助的人员明显减少,但社会救助服务责任更显重大,为了让临时的“家”更温暖,在社会救助服务的路上,救助人不会停歇,因为他们心里总想着会有人需要他们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