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地处丘陵地带的刘升镇将中药材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引导和产业链延伸,让“小草药”成为群众增收的“大产业”。
春意渐浓,产业正兴。走进刘升镇李老湾村枣阳市枣榆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丹参种植基地,村民们正忙着栽苗、培土,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枣阳市枣榆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王威:我们瞄准中药材市场需求,结合刘升镇土壤、气候适宜的优势,重点发展丹参种植,规模达300多亩,预计年产值300多万元。
据介绍,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由合作社统一种苗供应、技术指导,并进行保底收购,带动周边农户进行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种植。合作社与山东药企签订订单,丹参采收后直接供应药厂。丹参可实现当年种植、当年采收,具有种植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合作社引入标准化生产技术,采用覆膜保墒、有机肥改良土壤等措施,确保产品产量和品质,今年预计可产出鲜丹参1200吨。
标准化、订单化种植,不仅能让合作社获得稳定的收益,也带动了周边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枣阳市枣榆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王威:务工村民每天有60多人,高峰期用工量可达100多人。公司通过土地流转费、务工工资等渠道,每年可为村民增收近50万元。
“药香”四溢好光景。随着丹参、野菊花等中药材特色种植渐成规模,合作社兴建了烘干厂和初加工车间来延长产业链。未来还将开发丹参切片、药茶等产品,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
刘升镇党委宣传委员、副镇长 涂成玲:刘升镇计划3年内将中药材种植面积扩大到3万亩,打造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并积极探索“药旅融合”新模式,让中药材成为强镇富民的“金字招牌”,让“苦药材”真正成为百姓致富的“甜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