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鲤池里的共富经

晨光熹微时,枣阳市七方镇罗桥村锦鲤养殖合作社的育苗池边已热闹起来。57岁的李大姐熟练地撒着鱼食,池水翻涌间,红白相间的锦鲤甩尾争食。自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以来,这样的劳作场景每天都在上演——5名长期农户、20余名短期农户在这里找到了增收门路,像李大姐这样的长期工,年均增收超过4万元,相当于过去全家一年的种地收入。

池边就业,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增收”。合作社的300亩鱼塘旁,新建的分拣车间里,村民王大哥正对着手机直播挑鱼:“这条三色鲤体型周正,适合新手入门......”镜头外,打包好的泡沫箱堆成小山,下午就会通过冷链车发往全国各地。而在三年前,王大哥还在为稻田收益微薄发愁。如今合作社敞开大门,不仅吸纳周边农户参与投喂、分拣、包装等日常劳作,更将鱼苗繁育、池塘管理等核心环节拆解成可量化的务工岗位,让没有技术的村民也能在 “鱼池经济”中分得红利。

塘边学艺,从“摸着石头”到“持证养鱼”。村东头的育苗棚里,合作社技术员老张正蹲在青苔密布的池边,握着村民陈大叔的手感受水流:“手指打圈要顺着鱼群游动方向,这样小苗才不受伤。”在合作社的“传帮带”计划里,4户新入行的养殖户不仅免费获得优质鱼苗,更享受每周两次的上门技术指导。从水质监测仪的使用到病虫害防治,从手写的《养殖日志》到手机里的实时监控画面,陈大叔的110亩鱼塘成活率从60% 提升至85%,成本却因合作社统一采购饲料下降了20%。

塘边销售,从“肩挑背扛”到“订单到池”。每逢赶集日,合作社门前的水泥路就会停满挂着各地牌照的货车。湖北的批发商老周熟门熟路地走进质检区,看着电子屏上显示的每尾锦鲤的生长周期、用药记录,当场敲定 5000尾的订单。罗桥村党支部搭建的“线上直播+线下批发”双渠道,不仅让养殖户告别了“凌晨三点蹲菜市场”的苦日子,更通过统一议价将锦鲤均价提升30%。去年冬天,陈大叔第一次没为卖鱼发愁,合作社的订单系统显示,他塘里的精品锦鲤早已被预订一空。

如今的罗桥村,鱼塘边的水泥路延伸向远方,新建的观景台正在装修,即将开发“锦鲤观赏+垂钓体验”的农旅项目。池水里翻腾的不仅是活蹦乱跳的锦鲤,更是村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共富希望。

通讯员: 唐佳鑫

编辑:喜荣

责编:杜军

审核:谢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