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杨垱镇桃园村坚持自治立基、法治引领、德治涵养“三治”融合,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在聚民心、兴产业、促振兴上走在前、作表率。
一大早,桃园村四组村民王兴明就骑着三轮车来到自家的麦地,查看小麦的成熟情况。他告诉记者,今年的小麦收成估计不错,这多亏了地头的这条渠沟。
杨垱镇桃园村四组村民王兴明:今年天旱,王书记带领我们修的这条渠起了很大作用。我这块地离水源地太远,没有渠,水就来不了,就浇不了地。还有这条路也是王书记带领我们修的,现在收割、转运都更方便了。
王兴明口中的王书记,是桃园村原党支部书记王春红。曾经的桃园村,是旱包子上的旱尖子,全村4000多亩地,因为渠道年久失修,旱难灌、涝难排。治旱,成为桃园村要解决的头等大事。
杨垱镇桃园村老干部 王志定:2011年,老支部书记王春红扛着铁锹带头干,和全村干部群众一起,没花一分钱,没请一台机械,硬是靠大家的双手一锹一锹,整修了18条田间道路、32个排水沟,清淤(渠道)近8000米,解决了困扰桃园村群众心中多年的“老大难”。
渠道一疏通,水来了,桃园村的庄稼不再是“望天收”。得到了实惠的群众,对以王春红为代表的村干部竖起了大拇指。看到群众的信任,桃园村又乘势而上发展特色产业,从种植工业辣椒、甜玉米、阳光玫瑰等经济作物,到成立建筑劳务公司和水泥预制件加工厂,随着一个个项目上马,昔日的空心村、贫困村由弱变强,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集体经济强村。
杨垱镇桃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唐兰:经过七年多的不懈努力,桃园村终于走出了一条集土地流转、公司运营、特色加工于一体的致富新路,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0万元。
杨垱镇桃园村二组村民王广辉:在家就能实现就业,钱也挣了,家也照护了。
产业富口袋,文明富脑袋。在桃园村主干道上,由乡亲们投票选出的“五好”村民登上公示牌,成为大家见贤思齐的榜样。
杨垱镇桃园村妇联主席 罗勤勤:村里在开展“五好家庭”评选的时候,选择了热水瓶作为奖品,并且在热水瓶上贴上“好媳妇”“好婆婆”等字样,不仅自己屋里人倒水看得见,亲朋好友来的时候也看得清。并且,“高水瓶”寓意“高水平”,也是提醒村民们,要注意提高素质、提高水平。
杨垱镇桃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唐兰:近三年,村里累计投入41万多元真金白银,给老人发放慰问金、给学子发放助学金、给家庭发放鼓励金,惠及群众354人。
村集体有了积累,才有能力为老乡们办实事、解难题。这几年,为了让外出人员安心务工,村党支部又探索开展“三联三帮”活动,安排党员联系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帮助解决老人孩子没人照护、农忙时缺壮劳力的问题。这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让群众和党员干部的心连在一起,当地的民风社风也在无形中向善向好,桃园村也获得了“全国文明村”的称号。
杨垱镇桃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唐兰:推动乡村治理不是简单的守摊子、稳盘子,我们将持续通过干部群众一起干,一体推进产业发展与社会治理同步提升,通过发展化解发展中的矛盾,通过发展检验干部、作风和制度,形成齐心发展、共富共荣的良好局面。